当代金融家|中投保:“数字引擎”赋能担保业“绽”芳华
数字化浪潮下,中投保积极拥抱时代变化,以数字金融为切入点,将“数字引擎”融入担保业务,促进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提质增量。
《当代金融家》杂志2024年8月第8期刊登了《中投保:“数字引擎”赋能担保业“绽”芳华》一文,深入剖析了中投保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实践成果,展现了担保业在服务数字经济、推动普惠金融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并积极为我国担保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报道全文如下:
中投保:“数字引擎”赋能担保业“绽”芳华
——拥抱数字经济新时代 服务数字金融新生态
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投保)持续推动业务数字化,优化数据发展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数字化+平台化”发展路径,积极推动业务线上化和风控科技化。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今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五篇大文章”各有侧重,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普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绝对中坚力量,养老是普惠的延伸和新领域,而数字为所有领域提供了平台和工具。五篇大文章的出发点都是要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五个领域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全面框架。
融资担保行业是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普惠金融、促进绿色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担保行业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业务模式创新,不断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服务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作为国内首家担保公司和唯一的央企控股担保机构,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投保”)以数字金融为切入点,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更好地发挥担保效能,促进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提质增量。
数字金融:数字融入金融、金融服务数字
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发展数字金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将为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底层支持。数字金融让金融服务触达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地区和人群,提高了金融的普惠性,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字金融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它是金融和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数字技术的深度结合,本身就代表了新质生产力,还能够将金融资源更加高效地引导流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服务数字经济。
发展数字金融最终是为了提升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的质效,加大对数字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在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为特征的消费互联网领域,在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带动下,无论是获客、运营和风控等都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水平。但在垂直的产业领域,大多数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还不高,真正创造价值的环节还没有完全数字化。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全面的供应链体系,但是供应链、产业链存在着分散广、协同性不强的短板。这一短板使得实体经济的增长难以在现有基础上再实现质的飞跃。而数字经济的叠加赋能、产业互联网的应用,将使实体经济获得新的能力,跨越到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数字化:担保服务数字金融的关键切入点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产业数字化将是担保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和机会所在,也将成为担保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技术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垂直产业的产业链和内部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的过程。产业发展与数字技术、数字金融的融合将会越来越紧密。高质量的数字金融要求担保机构能够有效运用金融科技工具,重塑业务底层逻辑,将数字化创新与业务充分融合,推动担保机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和优化,进而促进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服务数字金融、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担保机构选择产业方向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有助于扩展扶微助小的广度,触达此前无法服务的小微“三农”客户;二是有助于提升服务垂直产业的深度,将担保增信与细分产业领域深度融合,深耕细作,降低实体经济的综合融资成本;三是有助于优化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增强担保服务的便捷性和获得感。
数字金融包括数字金融化和金融数字化两个层面。在具体操作层面,担保机构一方面要加强数字技术的有效利用,从数据治理、数据挖掘和数据综合运用三个关键环节发力,构建数字化平台,实现以数据驱动业务运营和经营决策,也就是数据资产化;另一方面要基于自身业务战略,以数字化思维识别并解决传统业务领域的难点、痛点,为原有业务的获客、风控、运营等赋能提效,拓展数字化业务,实现担保业务数字化。
构建数字化平台,夯实数字金融的技术底座
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中投保持续推动业务数字化,优化数据发展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数字化+平台化”发展路径,积极推动业务线上化和风控科技化。
在数字化平台的谋划布局上,中投保坚持以价值效益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开放共享为理念,以数据资产为驱动,描绘了中投保数字化转型的蓝图,确立了“6231”的总体框架,即:着力构建六个应用平台,创建两个支持体系,打造三个核心中台,夯实一项基础能力。
构建六个应用平台,包括中小微融资担保、消费金融担保、金融产品增信等五个业务平台和一个融合了业务、财务、办公等多个支持系统的管理平台。创建两个支持体系,包括风控体系和创新体系,分别发挥全面风险管理与创新研发功能的同时,在业务发展需求与数据技术底座间形成有效连接,为业务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和保障。打造三个核心中台,包括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以实现公司级业务能力复用和业务板块融通为目标,通过构建一体化数据服务体系,提升公司规模化服务与创新能力。夯实一项基础能力,加强数字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包括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治理架构、人才培养、文化理念、考核激励机制等。
在数字化平台的统筹推动上,中投保一方面以公司整体成本效益最优为原则,将自主开发与借助“外脑”相结合,选择匹配公司业务需求的数字技术;另一方面,合理配置既有数字化资源,科学设置短、中、长期目标任务,统筹制定具体建设方案,保证各系统架构统一、数据贯通,逐步实现从信息化支撑业务向数字化引领业务的转型。
在数字化机制建设上,中投保实施积极开放的数字化转型人才政策,致力创建敏捷高效的数字化组织,实现组织方式从管控到赋能的转变,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协同共生,进一步激发员工活力;健全薪酬、考核等激励政策,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和个人贡献,完善绩效反馈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更加契合数字化转型目标;努力营造持续创新和自我驱动的数字化文化,打造既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又能够持续推动内部创新的数字化组织。
在数字化平台落地见效上,一是业务中台不断完善,数字化业务规模持续提升。通过业务规则引擎、多模块复用,公司的敏捷式系统开发能力不断强化,业务开发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有效配合业务敏捷式落地。目前,中投保以普惠金融业务为主的线上化业务系统共上线17个,新增业务规模占比从2022年的43%提升至62%,累计承做业务规模已达700亿元,服务中小微客户(含个体工商户)超18万家。二是管理效能不断提升,建设管理驾驶舱、数字档案系统、中投保移动APP等应用,有效提升管理及办公效率,上线DAS系统和债券投资评级等应用,辅助风险管理及业务科学决策。三是数字化基础进一步夯实,基本完成基础技术框架搭建,完成公司历史数据资产的沉淀、清洗、加工,数据应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报表加载效率提升约10倍,报表的时效性从月提升至天,为公司业务及经营分析提供有效保障,为后期数据价值挖掘奠定坚实基础。
拓展数字化业务,着力提升金融数字化水平
沿着数字化转型路径,中投保在重新解构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担保”的业务模式,促进数字与业务深度融合,从多个领域和有效场景入手,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
传统保函业务为线下逐笔审批,出具保函短则需要一周,长则需要三四周,且单笔收费不高,客户感受也不好,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此类业务规模很难提升。中投保在反复研究国家政策文件,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痛点的基础上,坚定地选择了“往线上走”的转型方向。针对公共采购和招投标领域投标、履约、预付款等各类保证金占压问题,公司秉承“互联网+保函”理念,打造了“信易佳”电子保函平台,使用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以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解决效率、成本、安全等诸多交易环节“痛点”问题。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电子保函平台由于其非接触、不聚集和全天候服务的特点,为广大投标企业复工复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激活了企业的再生产动力,并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助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深化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23年底,“信易佳”平台已对接超130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央企电子采购平台以及第三方招采平台,全国省份覆盖率达80%,累计出具电子保函超10万笔,服务客户超2.6万家,为中小微企业减少保证金占突破250亿元。
此外,针对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投保积极探索将供应链金融与金融科技有效结合的业务模式,打造了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质押融资担保业务——“电票保”。“电票保”通过担保引入合作银行低成本信贷资金,为持有商票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线上化的资金融通支持,有效解决了持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截至2023年底,公司“电票保”业务累计贷款发放53.9亿元,累计放款10603笔,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针对小微商户经营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中投保联合有关金融机构推出面向家装商场内商户的“订货贷”和“装修贷”产品。该产品以中投保提供的担保服务为桥梁,结合合作金融机构的优势,深入挖掘商户的真实融资需求,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了全程线上化的贷款申请、审批和发放,为小微家居用品经销商提供便捷、快速、优质的融资服务,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为中小微商户的经营提供了宝贵的流动资金,有效缓解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疫情期间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从2021年9月产品上线至2022年底疫情结束,产品累计为小微经营户提供贷款5亿元,疫情期间贷款的累计代偿率为0.56%。
针对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主规模小、缺少抵押物等融资难题,2023年底,中投保联合有关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助农贷”,为农村中低收入人群量身定做小额信贷产品。贷款全部通过“乡助”APP线上发放,使用人脸识别、电子签章、在线开户等技术,实现7×12小时业务审批、自动化放款,有效加强了对“数字鸿沟”影响下的弱势人群的关注与支持。截至2024年6月,“助农贷”项目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为17702家农户提供了14.95亿元的担保服务,有效助力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主)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针对农业产业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投保联合政策性银行,合作开展了“三农”领域小微企业贷后管理专业化分险服务,2024年上半年打造的“保农贷”产品,精准对接“三农”小微企业发展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截至2024年6月,“保农贷”已为累计23657户“三农”小微企业提供了137.22亿元的贷款担保服务,全面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得性。
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数字金融新篇章
中投保在行业内比较早地对数字金融进行了业务探索和实践,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中投保一直积极拥抱科技发展、主动转型探索。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些更好服务数字金融的经验和感悟,总结出一些担保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坚守服务小微“三农”、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五篇大文章”提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要服务实体经济更高质量发展,这个定位不能变。担保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画饼”“讲故事”,不可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要切实为实体经济带来降本增效的效果。要以数智化为抓手,进一步延伸融资担保业务价值链,聚焦实体经济链条的痛点、难点、堵点,精准滴灌,引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三农”。
二是优化顶层设计,立足优势领域找准切入点。数字化转型最常见的风险就是转向以往不熟悉的高风险业务,而自身不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担保机构要从全局着眼,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禀赋,选择熟悉的领域,精准定位切入点,确保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公司核心竞争力相匹配。在具体的产业领域选择上,专精特新、绿色环保、供应链金融、养老金融、农村金融都是担保机构应该重点发力的领域。
三是转变风控模式,推动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担保机构要适应数字化业务的推进节奏,建立健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提高实时风险监控和动态调整能力,实现风险早预警、早识别、早处理;重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客户准入、业务运营、风险管理和后期处置各环节,都要基于数字化视角进行深入思考、全面重构,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使用自动化工具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促进全员风险管理理念升级和流程优化,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是培育数字化理念,营造数字化文化氛围。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数字技术的实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经营模式的转变。数字化转型与否关键在人,担保机构要从理论到实践培养全员的数字思维和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让所有员工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克服思维惯性。要优化容错机制,为创新业务留有足够的试错空间,营造适配数字化发展的文化土壤。
五是加强融合共赢,构建行业数字化协同新生态。融合是产业数字化的本质,也是担保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担保机构不仅要深入细分产业、推动跨界融合,还要加强行业协同、行业融合,探索和打造以自由流动的数据资源为基础,以多元数字科技平台为依托,以共同的担保价值主张为导向的行业协同体系,构建行业共生共赢、自律发展的良好生态,以科技促进信用流动,以担保服务数字金融,共同提升担保行业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