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保董事长兰如达:推动担保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09月20日 10:38
日期: 2019-09-20

摘要: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会长、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投保”)董事长兰如达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对融资担保行业的定位更加明确、监管更加到位、支持更加有力,担保机构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小微三农,服务实体经济。搭建融资担保体系兰如达介绍,作为全国第一家专业担保机构,中投保成立时的定位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会长、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投保”)董事长兰如达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对融资担保行业的定位更加明确、监管更加到位、支持更加有力,担保机构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小微三农,服务实体经济。

搭建融资担保体系

兰如达介绍,作为全国第一家专业担保机构,中投保成立时的定位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立以来,中投保在建立健全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参与担保行业立法立规、推动制度研究和模式探索、促进国内外同业交流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作为央企国投集团的成员企业,中投保开创了“政策性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构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形成了多个融资担保模式,在行业内复制推广,以放大社会效益。

2017年,中投保承接亚行贷款“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投保投融资促进项目”,建立绿色金融平台,促进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项目融资。兰如达指出,该项目是亚行目前在中国资金量单体最大的项目之一,贷款金额4.58亿欧元,期限15年,预计带动总投资规模将超过270亿元人民币,将较大地促进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提升。中投保在生物新能源、光伏、煤炭替代等领域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已利用亚行贷款支持8个委托贷款项目和1个环卫担保项目共计24.61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有望每年减少煤炭用量112.67万吨,为改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中投保积极发挥协会会长单位作用,帮助有关地区搭建融资担保体系,以合作方式共同打造地方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平台。中投保受上海市政府委托、构建的上海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以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自1999年运行以来已累计担保480多亿元,累计担保项目2万多个,累计代偿率仅为1.7%;近年来,中投保通过整体托管三门峡市政府性担保平台,助力“三农”、改善民生;中投保赴甘肃等深度贫困地区,积极探索发挥融资担保作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中投保积极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创新服务小微企业

“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利税贡献大,有发展活力,但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中投保成立之初就将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作为初心”,兰如达说,“截至2018年底,我们累计为超过2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微企业客户数占公司客户总数的80%以上”。

目前,中投保形成了九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模式,包括与上海市政府合作的受托担保模式、与北京市合作的股权投资模式、配合财政部开发的政府采购担保模式、与世界银行合作的节能环保担保基金运作模式、配合建设部开发的在工程中引入担保机制的工程保证模式、配合海关总署开发的小微企业快速通关的海关担保模式、小微企业投贷保结合业务模式、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融资担保业务托管模式、小微企业电子保函模式。

中投保关注金融科技动态,探索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痛点、难点。针对外贸型小企业的融资痛点,中投保旗下的网金社基于进口小企业的付税需求,以企业连续纳税记录和大数据风控模型为授信基础,开发了“付税宝”融资付税产品,实现企业利用海关关税税单融资。“帮助企业缴纳关税,加快通关速度,并以企业实际应缴的海关关税税单为融资基础,海关付税为真实的融资场景,融资资金用于定向付税,企业直接获取融资资金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欺诈风险。”兰如达介绍。付税宝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全国18个地区推广,自2016年7月21日付税宝第一笔融资至2017年底,年放款总金额3.41亿元,年授信笔数近5000笔,服务近300家中小企业。

针对供应链末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中投保积极探索以电票作为应收账款支付结算方式的供应链融资服务,为小微供应商提供信用类融资担保服务。中投保筛选认可的央企及央企控股单位作为核心企业,对其开具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进行风险审核和加保操作,并通过网金社平台发行资产权益转让产品,将资金有效注入央企产业链中的配套小微供应商,为其提供精准高效的担保服务。

针对投标企业的融资痛点,中投保结合“互联网+”理念,创设了中投保“信易佳”电子保函平台。截至2019年6月,中投保累计出具电子投标保函6000余笔,服务中小微企业近2000家,为投标企业节约投标保证金近10亿元,有效释放了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沉淀资金占压,为中小微企业减负。兰如达指出,担保机构应抢抓机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风险控制,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惠金融。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担保行业进入门槛不高,行业高速发展之时,大量经营能力和风控水平不足的企业盲目进入这一市场,行业“多、小、散、乱、弱”等问题突出。一些抱着“赚快钱”思路而非审慎经营的企业容易产生风险。监管部门牵头开展了一系列规范整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行业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国融资担保机构数量为6053家,为最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兰如达认为,为了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行业要回归担保主业,服务实体经济,聚焦解决小微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加强行业自身能力建设,包括资本实力、风控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金融科技运用的能力等。

其次,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需要各级政府、银行、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通力合作,进一步强化小微企业工商、经营、财务、税务等诚信体制和机制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为担保机构在接入征信、工商、税务查询系统提供便利,在电子保函、海关担保等领域放开准入,引入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第三,要积极推动政银担保合作模式,在政府财政、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之间按照一定比例承担风险责任,实现各方共赢。

第四,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应充分依托现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加快与资本实力、业务规模和风险管控等方面优势突出的直保公司建立分险关系,并进行股权投资,推进国家融资担保体系的机构建设,促进担保行业高质量增长,使更多有效的金融供给向实体经济倾斜。

第五,担保具有“准公共产品”和商业增信服务的双重属性,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不同的担保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选择满足政策性需求或商业化市场需要的不同发展路径;行业监管要建立相应的分类监管政策。

(本文刊登于2019年9月11日中国证券报,作者:张玉洁)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8 15: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