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三十年】坚持创新谋发展,三十而立从头越
编者按:为全面回顾融资担保行业三十年发展历程,总结行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全景展现融资担保行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前期组织“融资担保三十年”约稿活动。活动得到广大会员单位和行业专家的积极响应。现以专栏形式发布相关稿件,供行业机构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坚持创新谋发展,三十而立从头越
臧晓松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处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我们,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回顾融资担保行业波澜壮阔的三十年发展历程,“创新”始终是跨越经济发展周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全行业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理念,各融资担保机构纷纷因地制宜地创模式、转方式、调结构,主动走出“舒适区”,迈向变革发展的广阔天地,在努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新业绩。
2015年以来,政府连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5〕43号)、《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及四项配套政策、《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6号)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方案,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正式扬帆起航,“国家—省—地市三级联动”体系逐步构建成型,使得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政策性功能更加显著,也对支持小微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融资发展的全方位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更好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手段,处理好“大规模开展低成本小微业务”与“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日益成为事关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融资担保行业普遍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匹配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手段,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在新常态、新形势下,创新发展进入深水区,试错成本高、调头难度大,只有充分结合新的情况和要求,深入研判、明确思路,才能够更好地找准着力点、有的放矢、探索实践,持续驱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结合新形势、新要求,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我们需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立足长远、锐意进取、顺势而为,勇于推动模式创新、科技创新、业务创新,既争取实现“量”的持续增长,又努力追求“质”的显著提升。
首先,应把握“顶层设计”引领“体系担保”大趋势。在国家融担基金顶层主导、“国家—省—地市三级联动”体系框架内,银担机构开展批量化、一体化业务合作,成为普惠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鲜明特征。把握和借助这一趋势,全行业依托体系既可以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提升行业影响力;也可以快速推广和复用和推广成功做法,放大示范效应;还可以整合各层级、各方面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从而支撑融资担保行业更好地跨越周期、行稳致远。
其次,要拥抱“金融科技”赋能“智慧担保”大潮流。推动数字化转型成为包括融资担保业在内的各行业新时期发展的共同认知和共同选择。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下,我们将进入“智慧担保”时代。应用大数据手段,可以快速完成对企业客户信用状况、历史经营情况的扫描,从而提高基础评审效率。使用数字化手段,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提供全天候、线上化服务,增强担保客户粘性。运用智能化手段,可以充分结合“人脑+AI(人工智能)”各自优势,有效扩大普惠批量业务供给,增强系统性业务风控能力。
最后,需找准“小微普惠”迈向“价值担保”大方向。在“体系担保”和“智慧担保”趋势潮流推动下,融资担保普惠业务对小微主体、“三农”领域的功能性、基础性覆盖已基本可以实现。在此情况下,如何革新业务评审思路、如何发展基于金融科技的风控技术、如何重构担保价值链,从而更好地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持续化和多元化担保服务,将成为担保机构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方向,对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忆往昔,开拓进取;看今朝,与时俱进;展未来,勇立潮头。正处而立之年、英姿勃发的融资担保行业下一个三十年征程已然开启,愿各位同仁在新时代号角的感召下,凝心聚力、携手并肩,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政策性功能定位,履行好扶小助微、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光荣使命,共同推动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创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再立新功。
作者:
北京首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臧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