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 | 数字化赋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下的小微金融创新实践与展望

2025年10月27日 18:26
日期: 2025-10-27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2025年8月第16期刊登了中投保署名文章《数字赋能信用担保体系 疏通小微融资路》,阐述了中投保主动拥抱数字化趋势,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力,将金融科技深度融入担保业务全流程,在优化风控效能、提升服务质效、构建行业生态等方面取得积极实践成果,为担保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新范式。


报道全文如下:


数字化赋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下的小微金融创新实践与展望

在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框架下,融资担保通过信用增级与风险分担机制,深度嵌入小微企业融资链路,不仅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抓手,更通过全周期信用管理,成为小微企业信用培育的“孵化器”和社会信用体系的“毛细血管”,推动信用数据转化为融资能力,完善社会信用网络底层架构。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融资担保行业正经历从“数字化工具应用”到“数智化生态重构”的跃迁,数据要素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重塑信用担保的底层逻辑与运作范式。作为我国第一家专业担保机构,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投保)主动拥抱数字化趋势,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力,将金融科技深度融入担保业务全流程,在优化风控效能、提升服务质效、构建行业生态等方面取得积极的实践成果,为“担保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新范式。

数字化重构信用担保模式:从小额分散到生态赋能

(一)精准匹配小微融资需求特征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痛点,中投保创新打造“平台化系统+场景化模式”双轮驱动体系,深度融入小微企业生态建设。通过全流程线上化改造,实现从客户准入、风险评估到业务运营的高效协同,大幅提升服务响应速度。

(二)打造信用评估新范式

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中投保构建企业级数据中台,整合全量业务数据并分层加工,形成“数字化风控”“监管报送”“管理驾驶舱”等核心应用。目前,公司在持续沉淀内部数据的基础上,已与十余家合作平台实现系统直连,整合海量客户金融画像、资产质量及还款行为数据,并动态维护黑白名单机制。这一数据体系不仅为智能风控、资产建模及业务监控提供精准支撑,还显著提升了小微企业信用评估的科学性,助力破解融资难题,为小微生态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三)构建线上场景化服务生态

中投保聚焦小额分散的普惠金融业务,创新提出了“担保+银行+场景+数字”的协同服务模式,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业务模式的场景化重构。信用赋能:依托专业风控能力为银行信贷提供信用背书,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敞口;资源整合:链接商业银行资源,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场景嵌入:对接电商平台、物流系统等真实交易场景,优化服务触达路径;技术驱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业务全流程智能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基于该模式,中投保已开发“保微贷”“助农贷”“电票保”等场景化产品,精准嵌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环节。2024年,中投保新增线上化业务规模占比突破80%,普惠金融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显著提升。

智能风控体系创新:数据驱动的信用风险治理

(一)数据互联提升风险识别精度

为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中投保与百行征信深度合作,通过API接口搭建高效、安全的数据传输通道,对接其十余支征信产品,覆盖个人及企业征信全维度。在企业征信领域,重点整合企业关联关系、人员与企业核验、企业风险信息核查等数据,精准绘制企业关联网络,评估潜在交易风险,为多维信用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基于业务数据与征信数据的深度建模分析,中投保聚焦覆盖度、KS值(0.4)Ⅳ值(0.15)坏账提升比等核心指标,持续优化风控模型参数,显著提升对不同风险等级客户的区分能力,增强违约风险预测能力。通过数据赋能,公司风险评估精度大幅提升,静态逾期率显著下降,成功拦截多起欺诈申请和高风险业务。同时,结合风险评级,中投保科学、动态调整产品定价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大数据驱动智能风控体系升级

中投保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数据整合-模型迭代-动态预警”的智能风控体系,优化客户准入模型、产业授信模型、风控预审模型等,推动传统风控向标准化、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中投保聚焦小额分散业务,在业务运营环节,应用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算法构建评分卡模型,预测违约概率并自动分级;在贷后管理环节,解析企业财报与舆情信息,实时预警经营异常。目前,该体系已广泛应用于小微经营贷、消费分期等场景化业务,有效拦截高风险客户进件,精准匹配业务风险管控需求。

数字化未来图景:信用担保体系的进化路径

(一)风险管控:多技术融合的精准防控

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中投保将收集和分析更多维度数据,如客户社交媒体数据、消费行为数据、供应链上下游数据等,运用更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更精准地预测客户违约风险并提前防范。借助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对担保项目的实时风险监控;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获取抵押设备运行状态、位置信息等,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分布式账本特性,确保风险监控数据真实可靠,提高监控效率和准确性。结合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流程,实现风险处置智能化,系统自动生成处置方案并执行简单措施,为复杂风险提供分析报告和建议,提升处置效率和效果。

(二)业务流程优化:全流程数字化与自动化

中投保将进一步推进业务流程数字化和自动化,实现从客户申请到保后管理的全流程线上化和自动化。利用智能表单、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等技术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处理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流程自动化引擎实现流程自动流转和监控,提升客户体验。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挖掘瓶颈和优化点,针对性优化审批流程和保后管理措施,提高业务效率和项目安全性。

(三)业务创新:数据挖掘与场景拓展

深入挖掘大数据中的客户需求和市场信息,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信用担保新产品。结合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探索创新担保模式,实现去中心化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透明度;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担保项目智能匹配和定价,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展数字化业务场景,与电商平台、共享经济平台、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等领域合作,为相关主体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拓展业务空间。

(四)行业协同与生态建设

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协同,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对接,通过系统对接实时传递担保信息,合作开展联合贷款担保业务,共同开展大数据分析和风险防控,提高金融生态稳定性。以自身为核心构建数字化信用生态体系,整合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资源,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和流通,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整合企业信息和信用数据,为担保业务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中投保的实践表明,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更是信用担保体系的重构与升级。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激活、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生态体系的协同构建,融资担保机构正从传统的“风险分担者”转型为“信用价值创造者”。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度融合,担保行业将在服务实体经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坚实的金融基础设施。


延伸阅读: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创刊于1989年,是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国家级金融类专业期刊,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农村金融政策,记录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进程,报道农村金融经营管理和风险监管成果,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解决途径。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27 18:35:47